
电影《731》在“九一八”这天全球上映了股票配资大全。
没人会不知道这片子讲的是什么。
731部队——那个用活人做实验的日本细菌战部队——干过的反人类罪行,光是听名字就让人浑身发冷。
这片子不是为了让你“爽”才拍的。
它拍出来,就是为了让所有人记住:有些事,不能忘。
上映第一天,国内票房直接飙到3.4亿。
还在涨。
可你猜怎么着?网上差评铺天盖地。
有人说节奏太慢,像纪录片,看一半就想睡觉。
有人说剧情太平,没爆点,没反转,连主角都找不到。
更离谱的是,居然有人留言:“没看懂,睡过去了。”
睡过去了?!
看这种电影还能睡着?你心是铁打的吗?
展开剩余95%我真怀疑有些人是不是中国人。
不是说不能批评电影,但你得先搞清楚它是什么类型的片子。
这不是《变形金刚》,不是《流浪地球》,不是让你在爆米花里找刺激的娱乐片。
它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严肃电影,讲的是真实发生过的、血淋淋的人间地狱。
导演赵林山压根就没打算拍成商业大片。
他故意把节奏放慢。
慢到你能听见受害者呼吸的声音,慢到你能感受到那种绝望的窒息感。
这不是技术问题,这是态度问题。
他想让你坐不住,想让你难受,想让你看完之后几天都吃不下饭。
因为当年那些人,就是这么熬过来的——不,他们根本没熬过来,他们被活活折磨死了。
有人骂“没爽点”,那我问你:你指望在731部队的故事里看到什么爽点?
英雄从天而降?正义秒杀邪恶?全员复活大团圆?
醒醒吧。
历史不是剧本,731不是游乐场。
这片子根本就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存在的。
它的存在本身,就是一种控诉。
还有人挑刺说“不够真实”。
拜托,要是真按历史原样拍,这片子根本过不了审。
你知道731部队当年都干了些什么吗?
冻伤实验:把人绑在零下几十度的户外,泼上水,看手指怎么一节节冻掉。
活体解剖:不打麻药,直接开膛破肚,记录内脏反应。
细菌感染:往健康人身上注射鼠疫、霍乱、炭疽,观察他们怎么痛苦地死去。
婴儿被扔进高温蒸箱,孕妇被剖开肚子取胎儿做实验……
这些内容,哪怕只还原十分之一,影院里估计一半人会当场呕吐。
所以股票配资大全导演只能“克制”。
只能用暗示、用留白、用沉默去表达那种无法言说的残忍。
你以为他不想拍得更真实?他比谁都想。
但他得面对现实——审查、尺度、观众承受力,哪一样都不是他一个人能扛得住的。
就在全网骂声一片的时候,央视站出来了。
一句“让历史真相不被遗忘”,直接戳穿了所有轻浮的借口。
这不是一句宣传语,这是一记耳光。
打在那些把历史当背景板、把苦难当消遣的人脸上。
央视说得很清楚:这部电影不一样。
它不是用来打分的,不是用来比较“好不好看”的。
它是一面镜子。
照出731部队的罪行,也照出现在某些人对历史的冷漠。
而且这片子不只是给中国人看的。
它在全球同步上映。
就是要让全世界都知道: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罪,不是“过去的事”,而是刻在人类文明耻辱柱上的事实。
你可以说电影手法有瑕疵,可以说叙事不够流畅,但你不能说“不值得看”。
因为它的价值,早就超出了电影本身。
它是一次尝试——尝试把被刻意遗忘的历史,重新拉回公众视野。
是一次努力——努力让年轻一代知道,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无数人用命换来的。
9月17日,哈尔滨首映礼。
主创团队一身黑衣,背后四个大字:“铭记历史”。
导演赵林山上台讲话,说着说着就哭了。
眼泪止不住地流,最后直接转过身去擦眼泪。
旁边的演员也绷不住,一个接一个哽咽。
全场安静得可怕。
没人鼓掌,没人起哄,只有压抑的抽泣声。
演员李善玉说:“我们终于把真相展现了出来。”
就这么一句话,我隔着屏幕都鼻子发酸。
你知道他们拍这片子有多难吗?
光是筹备就花了十几年。
演员全是素人,或者愿意零片酬出演的。
所有日本角色,坚决不用中国演员——导演说“不愿让中国人扮演日本人”。
连婴儿演员,都是导演自己刚出生、还没满月的孩子。
为了真实,他把自己亲生骨肉抱进了片场。
这种事,除了他,还有谁干得出来?
你说这片子值不值得尊重?
再看看那些差评:“节奏慢”“看不懂”“不如看漫威”……
真是山猪吃不了细糠。
你觉得不好看,可以不看。
但别站在道德高地指手画脚,更别用娱乐片的标准去审判一部历史证言。
这片子删减了多少内容?没人敢说。
但光是现在看到的这些,已经足够让人脊背发凉。
它没拍出全部真相,因为真相太残酷,连镜头都不敢直视。
可就算这样,它还是被骂“太压抑”“太沉重”。
那我问你:难道731部队的罪行,是轻松愉快的吗?
历史本就是沉重的。
你不想背,不代表它不存在。
有人说:“都过去那么久了,还提它干嘛?”
过去多久?84年。
84年,对一个人来说是漫长的一生。
但对一个民族的记忆来说,连一代人都没跨过去。
很多受害者家属还活着。
很多证据还在日本政府手里捂着。
很多真相,至今没有被正式道歉、没有被彻底清算。
这种时候,说“别提了”,等于帮凶手擦血。
《731》上映前,想看人数超过590万。
说明什么?说明大家心里其实清楚:这段历史,必须被看见。
票房破纪录,场次创历史,不是因为特效多牛,而是因为良知未泯。
可偏偏有些人,看完之后第一反应不是反思,而是打一星。
理由?“不好看”。
什么叫“好看”?
是不是得配上BGM,加个慢镜头,再来个主角怒吼“我要复仇”,你才觉得“值回票价”?
那不是历史,那是幻想。
而幻想,恰恰是遗忘的开始。
导演赵林山去年4月1日拿到“龙标”——电影公映许可证。
接到电话时,他以为是愚人节玩笑。
走出第一步,夫妻俩抱头痛哭。
你想想,拍一部揭露真相的电影,居然要哭着庆祝“能上映”,这是多荒诞又多心酸的事。
他最大的心愿,是让这部电影走进日本市场。
不是为了赚钱,是为了让日本人自己看看,他们的祖辈干过什么。
可现实呢?日本主流媒体几乎集体沉默。
社交平台上,右翼分子疯狂攻击,说电影“歪曲事实”“煽动仇恨”。
但他们不敢面对的是:所有实验记录、部队档案、战犯供词,都是他们自己留下的。
不是中国编的,是日本731部队亲笔写的。
白纸黑字,铁证如山。
现在倒好,受害者拍个电影提醒一下,反而成了“挑起矛盾”。
这逻辑,简直颠倒黑白。
回到国内那些差评。
我理解有人不适应慢节奏。
但你不适应,不代表电影错了。
就像有人吃不了苦瓜,不能说苦瓜有毒。
这片子就是要让你不舒服。
就是要让你坐立不安。
就是要让你走出影院后,忍不住去查资料、去问长辈、去思考:如果当年是我,我能活下来吗?
这种不适感,恰恰是它成功的地方。
可惜,太多人把“舒适”当成观影的唯一标准。
一不舒服,就骂“烂片”。
一看不懂,就怪导演“不会讲故事”。
可历史本身,就不是线性叙事。
它破碎、混乱、充满沉默的空白。
导演用碎片化的镜头、压抑的色调、几乎没有配乐的音效,就是在还原那种“无法言说”的状态。
你嫌它沉闷?
那是因为你没经历过真正的恐怖。
真正的恐怖,从来不是尖叫和血浆,而是无声的绝望。
是一个人被绑在实验台上,知道下一秒会被活活解剖,却连求饶的力气都没有。
是母亲眼睁睁看着孩子被带走,连哭都不敢大声哭。
这些,电影没法全拍出来。
但导演努力了。
演员努力了。
整个团队拼了命,就为了把一点点真相,塞进这个越来越娱乐至死的时代。
结果呢?被说“节奏慢”“没看点”。
真是讽刺。
央视力挺,不是因为这片子完美。
它当然有缺点。
叙事结构可以更紧凑,人物塑造可以更立体,某些场景的象征手法略显生硬。
但这些技术问题,跟它承载的历史重量比起来,根本不值一提。
就像你不能因为一本史书字体不够漂亮,就说它没价值。
《731》的价值,不在于它是不是“好电影”,而在于它是不是“必要的电影”。
答案是:绝对必要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、注意力稀缺的年代,人们越来越擅长遗忘。
热搜三天就换,悲剧一周就过气。
可历史不是流量,不能被算法冲淡。
731部队的罪行,不是“旧闻”,而是悬而未决的正义问题。
只要日本政府一天不正式道歉、不公开全部档案、不赔偿受害者,这段历史就永远“未完结”。
而《731》这部电影,就是一次打断遗忘的尝试。
它像一根针,扎在麻木的神经上。
疼,但清醒。
那些骂它的人,或许只是不想疼。
但疼,是记住的前提。
首映礼上,导演流泪的时候,没人递纸巾。
因为所有人都知道:这种眼泪,不该被擦掉。
它应该流下来,滴在历史的伤口上。
演员李善玉说“终于把真相展现出来”时,声音都在抖。
不是演技,是真实的情绪。
他们不是在演戏,是在完成一场迟到了几十年的证言。
而我们作为观众,至少该给这份证言一个安静的聆听空间。
不是打分,不是比较,不是用“爽不爽”来衡量。
就是静静地看,认真地记,然后告诉下一代:这些事,真的发生过。
有人说:“现在和平了,何必再揭伤疤?”
可伤疤不揭,就会化脓。
遗忘不是宽容,是纵容。
纵容历史重演,纵容罪恶被美化,纵容下一代在无知中长大。
《731》上映后,有日本网友留言:“第一次知道这些,谢谢这部电影。”
也有中国年轻人说:“课本上只有一行字,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那一行字有多重。”
这些反馈,比票房数字更珍贵。
说明它真的触动了人。
不是靠特效,不是靠明星,而是靠赤裸裸的真相。
当然,也有人继续骂。
骂导演“煽情”,骂电影“政治正确”,骂观众“被洗脑”。
但这些人,往往连电影都没看完。
或者,根本不敢看完。
因为真相太刺眼,照得他们无处可逃。
其实导演没要求你立刻改变立场,没要求你上街抗议,甚至没要求你流泪。
他只希望你——看一眼。
就一眼,看看那些被抹去的名字,看看那些被忽略的痛苦。
看完之后,你可以沉默,可以愤怒,可以困惑。
但别轻飘飘地说一句“不好看”就转身离开。
因为那不是电影不好看,是你还没准备好面对历史。
而历史,不会因为你不想看,就消失。
它就在那里,等着被记住,或者被再次遗忘。
《731》现在还在影院上映。
票房还在涨。
差评也还在刷。
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影院,带着肃穆的表情走出来。
他们不说话,但眼神变了。
这就够了。
导演赵林山说过,他拍这片子,不是为了复仇,是为了防止复仇。
什么意思?
只有记住真相,才能避免仇恨盲目蔓延。
只有了解历史,才能理性面对未来。
这不是口号,这是血的教训。
731部队的实验室早就拆了,但思想的细菌还在传播。
否认、淡化、转移话题……这些手段,比当年的细菌更隐蔽,也更危险。
所以,《731》必须存在。
哪怕被骂,哪怕被抵制,哪怕只影响一个人。
它也值得被看见。
我不是影评人,也不懂电影理论。
我就是一个普通观众。
看完之后,整晚睡不着。
脑子里全是那些无声的画面。
没有配乐,没有台词,只有铁门关闭的声音,和远处隐约的哭声。
那种压抑,不是导演强加的,是历史本身带来的。
你可以说它“不好看”。
但你不能说它“不重要”。
重要到,哪怕你讨厌它,也应该看一遍。
因为有些记忆,不属于某个人,属于整个民族。
属于人类文明的底线。
731部队的罪行,不是中国的“家事”,是反人类的罪证。
全世界都应该知道。
所以,别再拿“节奏慢”当借口了。
慢,是因为每一分每一秒,都压着人命。
你嫌慢,是因为你走得轻。
而他们,是被拖着走的。
电影里有个镜头:雪地里,一只冻僵的手,手指已经发黑,但还微微蜷着,像在抓什么。
导演没解释,也没配乐。
就那么几秒钟。
可我到现在都忘不掉。
那只手,可能属于一个农民,一个学生,一个母亲。
没人知道他的名字。
但《731》至少让他被看见了一次。
这就够了。
真的够了。
差评可以继续刷。
但历史不会删。
影院的灯会灭,但记忆不能灭。
希望更多人走进去,不是为了打分,而是为了记住。
记住那些连名字都没留下的受害者。
记住731部队的编号,不是电影名,是罪证编号。
记住“九一八”不只是一个日期,是一个民族的警钟。
电影可能有瑕疵。
但真相没有。
导演可能有局限。
但良知没有。
我们可能害怕面对。
但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
《731》不是终点,只是一个开始。
开始重新审视那段被简化、被模糊、被轻描淡写的历史。
开始思考:和平年代的我们,该如何对待过去的血?
答案不在电影里。
在每个人心里。
但前提是——你得先看。
别用娱乐的标准审判苦难。
别用舒适的要求消解历史。
这片子不是给你“看”的,是给你“记”的。
记不住,就对不起那些连哭都没机会哭出声的人。
导演把自己孩子抱进片场的时候,一定知道会被人骂“炒作”。
但他还是做了。
因为真实,比口碑重要。
因为真相,比流量重要。
因为历史,比“好看”重要一万倍。
所以,如果你还没看,别听风就是雨。
发布于:陕西省加杠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