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们公司去年下半年差点被会议纪要“拖垮”—跨部门对齐会动辄3小时股票配资大全,记录员奋笔疾书到手腕酸,转天出的纪要要么漏了关键决策,要么把“用户 retention 策略”写成“用户 retention 侧率”;季度战略会更夸张,5个部门轮着发言,整理纪要得动员2个实习生加班,最后还得发3轮邮件补漏—行政部的姑娘吐槽:“我光是核对‘行动项归属人’就能耗掉半天。”
其实不止我们,身边做运营、产品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痛:会议的价值是落地行动,可整理纪要的时间比开会还长,更麻烦的是“信息传递偏差”—明明会上说“Q3要完成3个试点项目”,到了执行层变成“Q3要做5个项目”,追根溯源就是纪要没写清楚。那时候我们试过各种办法:买过语音转文字软件,但只能出“流水账”,得自己扒着文字找重点;也用过在线文档协同,但还是得人工梳理结构,效率没提多少,反而多了“来回改稿”的内耗。
直到行政部的同事说“要不试试听脑AI?我们对比了三个工具,它能直接出结构化纪要”—其实一开始我是犹豫的:“AI能懂我们的业务术语吗?实时转写会不会延迟?数据安全怎么办?”结果试了一次部门周会,彻底改变了看法。
那天开会我故意没让记录员动笔,直接打开听脑AI的“会议场景”模式—先是设置了会议主题“Q2用户运营策略优化”,添加了参会的6个同事姓名;然后开始发言,我刚说完“上周新增用户环比下降15%,问题出在注册流程”,屏幕上已经同步出现了我的话,连“注册流程”后面自动标了个“待解决问题”的标签;轮到运营组的小张说粤语:“我觉得系验证码接收太慢,好多用户中途退出”,没想到转写出来居然是完整的“我觉得是验证码接收太慢,好多用户中途退出”,连语气词都没乱;等技术组的小李讲“要优化短信接口的响应时间,预计3天能调试完”,AI直接把这句话归到了“技术部行动项”里,后面还自动加了“负责人:小李, deadline:3天”。
展开剩余76%会议结束时,我点了下“导出纪要”,直接生成了一份结构化文档:顶部是会议基本信息(主题、时间、参会人),中间是“核心问题”(注册流程转化率低、验证码接收慢),下面是每个部门的“行动项”“负责人”“截止时间”,最后还有“待跟进事项”(需要市场部配合做新用户引导海报)。全程没花10分钟,而以前这样的会要整理1个半小时—更关键的是,参会的同事看完纪要都点头:“没错,就是这些内容,没漏。”
后来我们把听脑AI推广到了全公司,每个场景的用法都“踩”出了经验:
比如销售部用它处理客户通话录音—以前销售每天要花1小时整理客户需求,现在把录音上传到听脑AI,选“销售客服场景”,它会自动统计关键词(比如“想试用”“关心售后”“对比竞品”),还能生成“常见问题库”:比如“客户问‘你们的产品能对接ERP吗’,对应的回答要点是‘支持SAP、Oracle等主流ERP,提供免费对接服务’”。现在销售跟进客户的效率提高了不少,有个销售说:“以前翻录音找客户需求要10分钟,现在直接看AI提炼的要点,30秒就能抓住重点。”
培训部用它做新员工培训—以前培训录音要整理成笔记,得花2天,现在用听脑AI的“教育培训场景”,直接生成带章节的笔记,还有多语言字幕(我们有个外籍顾问讲英文,AI自动生成中文字幕)。新员工反馈:“笔记结构清楚,重点标得明明白白,不用再熬夜抄录音了。”
内容部用它剪视频—以前剪vlog要自己听录音打字幕,得花1小时,现在用听脑AI的“内容创作场景”,上传音频直接生成字幕,还能解析“爆款关键词”(比如我们的一条“职场高效技巧”视频,AI解析出“10分钟搞定会议纪要”是高互动关键词,后来我们就重点做这类内容,播放量涨了30%)。
当然,它也不是“完美无缺”:比如刚开始处理专业术语时会“翻车”—技术部说“要优化数据链路的吞吐量”,AI一开始转成“要优化数据链路的吐量”,后来我们把公司的技术术语库(比如“数据链路”“吞吐量”“API接口”)导入系统,再转写就准了;还有多人同时发言的情况,偶尔会把两个人的话“混”在一起,但打开“发言人区分”功能后,每个发言人的话都标了姓名,就再也没乱过。
用了三个月,我们算过一笔“效率账”:以前公司每周有20场会议,每场平均2小时,整理纪要要花3小时/场,每周就是60小时;现在用听脑AI,每场纪要只花10分钟,每周只要3.3小时—效率提升了95%(比官方说的“快3倍”还多);还有会议记录员的岗位,以前有3个兼职,现在只需要1个负责审核和补充,减少了60%的人力投入。
最让我们意外的是信息传递的速度—以前纪要要等1天才能发到大家手里,现在会议结束10分钟就能导出,行动项当天就能启动;上个月我们要赶一个客户的项目,本来要开“紧急协调会”,结果用听脑AI实时转写,会议结束直接出纪要,技术部当天就开始调试功能,比原计划提前了2天完成。
如果要给准备用听脑AI的朋友提建议,我觉得这几点很重要:
1. 先“训练”它懂你的业务:把公司的常用术语、部门名称、产品名称导入系统,比如我们导入了“XX产品”“XX功能模块”,转写准确率能从85%提到98%;
2. 开会前“设置清楚”:提前填好会议主题、参会人姓名,AI能更精准地提炼要点—比如主题是“用户运营策略”,它就会重点抓取“用户增长”“转化率”这类关键词;
3. 善用“协同编辑”:纪要导出后,让参会人直接在上面补充或修改,比如销售部的会议纪要,销售经理可以直接在“行动项”里加“需要和客户确认合同细节”,不用再发邮件来回改;
4. 定期“优化”使用习惯:比如我们每周会复盘“哪些场景转写不准”,比如技术部的会议,就把“技术术语库”再更新一遍,慢慢让AI“越用越懂你”。
其实一开始我对“AI赋能会议纪要”没抱太大期待,觉得“无非就是转文字快一点”,但用下来才发现,它解决的根本不是“转文字”的问题,而是“让会议的价值更快落地”—以前我们花太多时间在“整理信息”上,现在把时间省下来,能做更多“解决问题”的事。
如果你也遇到过“会议纪要整理慢”“漏要点”“信息传递偏差”的问题,真心建议试试听脑AI—它不是“万能工具”,但绝对是“能帮你把效率提上来的好帮手”。就像我们行政部的姑娘说的:“以前最怕开会,因为要整理纪要;现在最怕不开会股票配资大全,因为用听脑AI太省心了。”
发布于:重庆市加杠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