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25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(简称 “PT 展”)现场,电源领域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成为行业关注焦点。《通信产业报》全媒体就此专访了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刘湘,深入了解企业参展新品、技术突破及对行业趋势的判断。
谈及本次 PT 展的参展亮点,刘湘表示:“这次参展主要带来了针对数据中心和通信领域的产品,一次电源涵盖机壳产品、开板式电力产品及服务器电源产品,二次电源包括总线电源、PoL电源以及其他配套功能性产品。通过组合,可为承载网设备、接收网设备及数据中心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,方案覆盖十分齐全。”
与往年相比,金升阳今年的技术升级与突破集中在三大维度。其一,自主技术与自主芯片实现大范围推广应用,弥补了国内部分技术空白,大部分产品实现了全国产化;其二,通信领域多款产品功率密度翻倍,同等功率的情况下体积小了一半,整体性能也有明显的提升;其三,高压砖产品效率曲线实现优化。
刘湘解释道:“以前业内的效率曲线是驼峰形,只有一个工况是最高效率,其他工况的效率下降很快,负载或电压变动时,只有一小段工作状态较好。现在新的产品通过新技术,正常工作范围内哪怕是极轻负载情况,效率也有明显提高,整体系统的可靠性及耗电都得到改善。”
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,CPU、GPU 单芯片算力及单机柜算力密度持续提升,电源领域的研究方向就更具挑战了。刘湘认为:“当前产业界主要围绕提高功率密度和降低热阻(即提高散热能力)发展,我们也以此为核心探索方向。”
在技术落地层面,他透露:“提高功率密度的部分产品已落地,更大功率电源产品目前进入工程样机阶段,今年年底就会与客户见面。其功率密度能做到现在常规服务器电源的8倍以上,同等功率下体积可减小 8 倍,效率还能从 96% 提升到 98%,损耗减少50%。”
为了在“性能提升”与“可靠性”之间取得平衡,金升阳持续在关键技术上深耕。“针对关键器件散热材料、氮化镓和碳化硅等的应用,我们为降低损耗进行了深度的理论分析和建模,同时也为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建立了“四应力分析理论模型”,产品可靠性依然能达到工控电源甚至轨交电源的质量标准,未来还会进一步探索更大功率和更高功率密度。” 刘湘补充道,轨交、航天、航海等领域因应用环境特殊,对电源可靠性要求极高,而AI产业事关民生与国运,应该也要更加注重可靠性问题,例如数字芯片的信息安全问题,应更加重视核心芯片与部件的国产化与自主化。
芯片作为电源技术创新的核心部分,金升阳早在15年前便踏上了电源专用芯片的研发之路。刘湘介绍:“公司目前拥有超50人的芯片设计团队,已开发并应用超过50款核心的电源管理芯片,极大填补了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空白。”
针对芯片技术路线,他提出独特见解:“模拟芯片虽响应速度快但功能单一,数字芯片(如 AI 芯片)更灵活、更聪明但反应较慢,金升阳巧妙地采用新的技术使产品既聪明又反应迅速,相关产品今年会进入量产,后续电源管理芯片将进入新时代。” 同时,考虑到电源管理芯片需长期处于125 ℃和电磁辐射的复杂工况,金升阳在芯片封装上也做了升级,“最新一代产品用自研封装技术,电磁兼容性、可靠性及性能都有大幅度提升”。
对于国内外电源市场的差距,刘湘认为需分类看待:“在工控领域,我们的定压、宽压等旗舰产品约在十年前就超越世界同行厂家;在部分领域(如通信行业),我们做到能与海外同行并驾齐驱,但受限于国内芯片、功率管等核心器件的差距,国内外产品很难拉开差距;而半导体制造、特种设备用特种电源、HVDC服务器架构相关电源等领域,国内整体进度比国外慢一些,但正快速追赶,预计 3-5 年之内绝大部分问题会得到解决。”
从产业链视角看,电源行业仍面临双重压力。刘湘直言:“核心器件国产化率只有60%左右,整个产业链上游到下游主要硬件的国产化率偏低。同时,外部政治压力对产业发展影响显著,国内技术突破后,国外厂家可能降价倾销打压;技术未突破时,国外又限制供应,导致上游下游受限,难以开展进一步研究。”
展望行业未来,刘湘总结出三大发展趋势:“第一,国产化是最大趋势,且要实现全国产化,不仅‘有的用’还要‘好用’,这是中国崛起和产业安全的必然要求;第二,随着氮化镓、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普及,技术和产品将全面的迭代升级,功率密度、性能会明显提升,同时会往更高频、更集成化方向发展场内股票配资,实现‘体积越来越小、高度集成、性能越来越好、功率越来越大’;第三,生活生产场景全面电气化,安全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,行业需从产品设计、制造到服务提供‘无忧解决方案’,涵盖使用、维修、升级换代全环节,未来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依然是企业间拉开差距的关键。”
加杠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